诸葛亮集

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思想家。他一生留下的作品不多,但《草庐对》、《出师表》、《诫子书》等却广为传颂。

诸葛亮的治国治军思想:外交、内政、经济、军事实践

蜀汉后主刘禅在位时,诸葛亮总揽军、政事务,勋劳卓著,现概述如下:

(一)外交方面

诸葛亮要集中力量对付主要敌人曹魏,认为必须和孙吴结盟。因此在建兴元年(223)十一月派中郎将邓芝出使吴国。次年,孙权派辅义中郎将张温入蜀答礼。其后两国使者频繁来往,并在对魏作战时一再互相出兵配合。

(二)内政方面

诸葛亮实行以法治国。入蜀之初,他和法正、刘巴、李严、伊籍等共同制订“蜀科”(法律),作为论狱决刑的依据。他执法严明,不徇私情。被他惩办的人,有的是皇亲国戚,如刘备养子、副军将军刘封;有的是身边亲信,如参军马谡、丞相府长史向朗;有的是大臣要员,如都乡侯骠骑将军李严、长水校尉廖立;有的是高门显族,如治中从事彭羕、辅军将军来敏,均按罪情轻重,分别处以死刑、削爵罢官远徙、罢官、令其自新后起用,做到量刑有准,执法有据。他有时处事不当,随后也引咎自责,这就令人心服。因而蜀汉官员一般都能按章办事,奉公守法。尽管他偶因政治需要,在执法中也有过宽或过严的失误,可这并非主流。

诸葛亮任人唯贤,不限资历门第,量才录用。例如张嶷(yí)“出自孤微,而少有通壮之节”,被任为越嶲(xī,郡治在今四川省西昌市境东南)太守;王平“所识不过十字”,能沉着应战,被任为讨寇将军,封亭侯;杨洪原是犍为(郡治在今四川眉山彭山东)功曹,“忧公如家”,被任为蜀郡(郡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)太守。至于董和、黄权、李严等均为刘璋部属,吴懿、费观等原是刘璋姻亲,李恢、张冀、马忠、张裔等并非故旧,刘巴初时不愿归附刘备,姜维从曹魏投奔而来,他都委以显任。他的主要助手蒋琬、费祎、董允都具有开明的政治品质和朴实的工作作风。他鼓励属下推荐人才,广汉(郡治在今四川省广汉市)太守姚伷就因推荐文武人才受到赞许。所以当时“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”。

诸葛亮为了励精图治,广泛听取不同意见,择善而从,并要求别人批评他的缺点。他先后发表了《与群下教》《又与群下教》《与参军掾属教》《劝将士勤攻己阙教》,态度真诚恳切。他严格要求自己,一切以身作则,遇事亲力亲为,平素清廉自守,以“忠勤”和部属相勖勉。经常批阅公文而“汗流竟日”,连罚二十杖以上的案件都要过问。讲究实际,注重实效,反对浮华虚伪的腐败作风,因而蜀汉吏治比较清明,这从农民起义的次数就可看出:刘备取得益州至刘禅降魏,其间四十八年(215—263),魏国发生十二次,吴国发生二十三次,而蜀汉只发生两次。

(三)经济方面

诸葛亮当政时,蜀汉出现了“田畴辟,仓廪实,器械利,蓄积饶”的繁荣景象。在农田水利上,设置“堰官”,专派一千二百人维修都江堰,以便利灌溉;把成都附近荒地交给人民耕种;招募五千人到汉中屯田;并在渭水南岸实行军屯,因而农业有所发展。在手工业上,设置“锦官”,鼓励养蚕织锦,蜀锦远销魏、吴,成为重要财源;设置司金中郎将,提高冶炼技术,专管武器、农具和手工业工具的制造;他亲自改进“连弩”(一次能连发十支箭的弓),创造“木牛”(人力独轮车)、“流马”(人力四轮车),以便利运输;设置司盐校尉,发展盐业生产。在商业上,实行盐、铁官营,“利入甚多”;铸造值百钱;物价平稳,货用充足,境内贸易也较发达。此外,积极开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(今贵州、云南和四川南部),“军资所出,国以富饶”。

(四)军事方面

刘备去世后,建兴元年(223),蜀汉南部的牂牁(郡治在今贵州省凯里市西北)太守朱褒、益州(郡治在今云南昆明晋宁东)大姓雍闿、越嶲(xī)郡叟族首领高定同时叛乱。诸葛亮初时采用安抚政策,毫无效果。为解除后顾之忧,他在建兴三年(225)三月统领大军南征。由门下督马忠率东路军,从僰 道(今四川省宜宾市境)直指牂牁郡,很快就消灭朱褒。由庲(lái)降都督李恢率中路军,从平夷(今贵州省毕节市)前往益州郡,在昆明与雍闿鏖战,取得大胜。诸葛亮亲率主力西路军,从安上(今四川省屏山县)前往越嶲,敌人在旄牛(今四川省汉源县)、定笮(今四川省盐源县)、卑水(今四川省昭觉县境,一说在会理县)等地设防,诸葛亮初战告捷,俘虏高定妻子,想以此迫降,高定纠集残部进行“死战”时被杀。雍闿则为高定部下加害,余众由孟获统领。五月,诸葛亮渡过泸水(金沙江),三路军队会师滇池,活捉孟获。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,只用四个月便平定了一场三年之久的叛乱,用兵可谓神速。至于七擒七纵孟获之事,陈寿《三国志》没有记载,仅见于晋朝习凿齿《汉晋春秋》及常璩《华阳国志》。清朝官修《通鉴辑览》认为这种记载是“直同儿戏”。

从建兴五年至十二年(227—234),诸葛亮六次对魏作战。第一次在建兴五年三月,他率领十万大军进驻汉中,出师前发布《为后帝伐魏诏》,并向后主刘禅呈上《出师表》。次年春,扬言从褒斜道(褒水、斜水河谷)直捣长安,其实只派镇东将军赵云、扬武将军邓芝为疑兵,进据箕谷(在今陕西省太白县),主力却北出祁山(今甘肃省西和县祁山堡),想夺取陇右,然后以高屋建瓴之势夺取长安。当时陇右的天水、南安、安定三郡(均在今甘肃省东部)叛魏附蜀,魏国朝野震动,魏明帝曹叡亲往长安,急令大将军曹真调动关右诸军屯守郿县(在今陕西汉中南郑南),以主力堵截赵云、邓芝;另派右将军张郃领兵五万驻防陇右。这时诸葛亮误用参军马谡为先锋,马谡善谈兵法,缺乏实战经验,临时举措失当,在街亭(今甘肃省庄浪县境)被张郃打败,以致全线动摇,只好退兵回蜀。诸葛亮自请贬官三级,以右将军代理丞相,积极休整,准备再举。

第二次在建兴六年(228)冬。这年五月,魏军进攻吴国,诸葛亮乘关中空虚之际,在十二月领兵数万围攻陈仓(今陕西省宝鸡市东),相持二十多天,魏国援军将至,诸葛亮粮尽退兵。魏将王双恃勇追击时被蜀兵所杀。

第三次在建兴七年(229)春,诸葛亮派部将陈式进攻武都(郡治在今甘肃成县)、阴平(郡治在今甘肃文县),亲统大军西上策应。魏将雍州刺史郭淮从陇西进击陈式,诸葛亮率军前往建威(今成县西),郭淮退走。从此蜀汉取得武都、阴平二郡,诸葛亮因功恢复丞相职务。

第四次在建兴八年(230),魏国大司马曹真、大将军司马懿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进攻蜀汉的汉中地区,因大雨三十多天,栈道断绝,诸葛亮镇守成固(在今陕西省城固县),魏军知难而退。诸葛亮随即派兵西入羌中,在阳溪(今甘肃省东部)重创魏国后将军费瑶、雍州刺史郭淮。

第五次在建兴九年(231)二月,诸葛亮出兵祁山,用“木牛”运输。魏国由司马懿统率诸军前来抵御,他带领张郃、郭淮等主力援救祁山,派费曜、戴陵防守上邽(guī,今甘肃省天水市)。诸葛亮避实击虚,直捣上邽,司马懿急令郭淮回救上邽。因费曜、郭淮等被击败,司马懿便在上邽之东凭险固守,诸葛亮求战不得,退军卤城(今甘肃省甘谷县东)。司马懿尾追不舍,并派张郃进攻祁山之南的蜀汉讨寇将军王平,王平坚守不战,张郃无法得逞。诸葛亮回师反击,大败司马懿。就在这时,李平(原名李严)运送军粮因雨误期,竟假传圣旨,令诸葛亮退兵。司马懿派张郃乘机追击,张郃被蜀兵所杀。诸葛亮回到成都后得知实情,贬废李平。

第六次在建兴十二年(234)二月,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,用“流马”运输,进驻武功五丈原(今陕西省岐山县境),在渭水之南和魏国司马懿对恃。诸葛亮鉴于每次北伐都因军粮不继而被迫退兵,这时实行分兵屯田,作长久之计,并约吴主孙权配合进军。孙权在同年五月分兵三路,夹攻曹魏,魏明帝亲来应战,孙权随即退兵。这时司马懿奉命坚壁拒守。八月,诸葛亮积劳病故,蜀汉只好退兵。

综观诸葛亮对魏作战,确属“鞠躬尽力,死而后已”。但未能摧毁强敌,统一中原,主要是前期关羽、刘备没有按照“隆中对”的战略行事,在荆州、夷陵之战中元气大伤;其后诸葛亮虽然六次出师,由于以弱攻强,敌逸己劳,频繁用兵,国困民疲,难以取胜,也就很自然了。

© 2017- 5000yan.com | 鄂ICP备13017733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