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导读】
蜀汉后主建兴四年(226)五月,魏文帝曹丕病故,魏明帝曹叡即位。次年三月,丞相诸葛亮率领步骑二十万大军进驻汉中(今陕西省汉中市),由长史张裔、参军蒋琬留守成都,处理丞相府的事务。出师前,由诸葛亮代笔,为后主刘禅下诏伐魏。
诏书痛斥曹魏的罪恶,颂扬蜀汉昭烈皇帝刘备的功德,表示自己匡复天下的宏愿,称赞丞相诸葛亮肩负的重大使命,同时强调友军的相助,最后引证历史事实,指出敌人应及早归顺,立功受奖。
本文载陈寿《三国志·蜀志·后主传》裴松之注,引自《诸葛亮集》。
“诏”为皇帝颁发命令的一种文体。
【原文】
朕闻天地之道,福仁而祸淫;善积者昌,恶积者丧,古今常数也。是以汤、武修德而王①,桀、纣极暴而亡②。曩者汉祚中微,网漏凶慝,董卓造难,震荡京畿③。曹操阶祸④,窃执天衡,残剥海内,怀无君之心。子丕孤竖⑤,敢寻乱阶,盗据神器,更姓改物,世济其凶。当此之时,皇极幽昧,天下无主,则我帝命,陨越于下。昭烈皇帝体明睿之德⑥,光演文、武⑦,应乾坤之运,出身平难,经营四方,人鬼同谋,百姓与能,兆民欣戴。奉顺符谶⑧,建位易号,丕承天序,补弊兴衰,存复祖业,诞膺皇纲,不坠于地。万国未定,早世遐殂⑨。
朕以幼冲,继统鸿基,未习保傅之训⑩,而婴祖宗之重。六合壅否⑪,社稷不建,永惟所以,念在匡救,光载前绪,未有攸济,朕甚惧焉。是以夙兴夜寐,不敢自逸,每从菲薄以益国用,劝分务穑以阜民财,授方任能以参其听,断私降意以养将士,欲奋剑长驱,指讨凶逆,朱旗未举,而丕复陨丧,斯所谓不燃我薪而自焚也。残类余丑,又支天祸,恣睢河、洛⑫,阻兵未弭。
诸葛丞相弘毅忠壮,忘身忧国,先帝托以天下,以勖朕躬。今授之以旄钺之重,付之以专命之权,统领步骑二十万众,董督元戎,龚行天罚,除患宁乱,克复旧都⑬,在此行也。
昔项籍总一强众⑭,跨州兼土,所务者大,然卒败垓下⑮,死于东城⑯,宗族焚如,为笑千载,皆不以义,陵上虐下故也。今贼效尤,天人所怨,奉时宜速,庶凭炎精祖宗威灵相助之福⑰,所向必克。
吴王孙权同恤灾患,潜军合谋,掎角其后。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、康居胡侯支富、康植等二十余人诣受节度⑱。大军北出,便欲率将兵马,奋戈先驱。天命既集,人事又至,师贞势并,必无敌矣。
夫王者之兵,有征无战,尊而且义,莫敢抗也。故鸣条之役⑲,军不血刃;牧野之师⑳,商人倒戈。今旍麾首路,其所经至,亦不欲穷兵极武。有能弃邪从正,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,国有常典,封宠大小,各有品限。及魏之宗族、支叶、中外,有能规利害、审逆顺之数,来诣降者,皆原除之。昔辅果绝亲于智氏㉑,而蒙全宗之福;微子去殷㉒,项伯归汉㉓,皆受茅土之庆,此前世之明验也。若其迷沉不返,将助乱人,不式王命,戮其妻孥,罔有攸赦。广宣恩威,贷其元帅,吊其残民。他如诏书律令,丞相其露布天下,使称朕意焉。
【注释】
①汤:商王朝的建立者,原为商族领袖,又称成汤、成唐。他任用伊尹,积聚力量,陆续攻占邻近各国,最后消灭了夏王朝。武:周王朝的建立者,姓姬名发,他联合庸、蜀、羌、髳(máo)、微、卢、彭、濮(pú)等族,向东进军,在牧野(今河南省淇县西南)取得大胜,消灭商王朝,建都于镐(hào,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),是为周武王。
②桀:夏朝末代国王,名履癸,在位时暴虐荒淫,后出奔南方而死。纣:商朝末代国王,一名受,又称帝辛,他在牧野之战中因前徒倒戈,兵败自焚。
③畿(jī):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。
④阶:凭借。
⑤丕:即曹丕(187—226),字子桓,曹操次子。曹操死,他于东汉延康元年(220)十月废汉献帝刘协,建立魏国,迁都洛阳,年号黄初,在位七年病故,谥魏文帝。著有《魏文帝集》。
⑥昭烈皇帝:即刘备。
⑦文:商朝末年周族领袖,姓姬名昌,商纣时为西伯,曾被商纣囚禁于羑(yǒu)里(今河南省汤阴县北),后获释,建立丰邑(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北)。其子姬发建立周王朝,追尊为周文王。武:即周武王。
⑧符:符命。古时以所谓祥瑞的征兆,附会成君主得到天命的凭证。谶(chèn):图谶。古时宣扬迷信的隐语或预言,作为吉凶的征兆。
⑨殂(cú):死亡。
⑩保傅:即太保、太傅,均为辅导太子的官。
⑪六合:天地四方。
⑫河:黄河。洛:洛水。河、洛指中原地区。
⑬旧都:原来的都城。西汉建都长安,东汉建都洛阳。
⑭项籍(前232—前202):字羽,下相(今江苏省宿迁市西南)人,楚国贵族出身,秦二世元年(前209)跟随叔父项梁在吴(今江苏省苏州市)起义。他在钜鹿(今河北省平乡县西南)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。秦亡后,自立为西楚霸王,并大封诸侯王。后为刘邦击败,自杀。
⑮垓(gāi)下:在今安徽省灵璧县南、沱河北岸。
⑯东城:县治在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。
⑰炎精:即“火德”。古代迷信的说法,汉朝能够兴起是由于在“五行”中交上“火”运。
⑱凉州:东汉时,州治在今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,辖境相当于今甘肃、宁夏和青海湟水流域、内蒙古纳林河及穆林河流域,三国时辖境缩小。月(yuè)支:又作月氏,古部落名,秦汉之际游牧于敦煌、祁连间,后为匈奴所迫,西汉时迁至伊犁河上游的称大月支,进入祁连山区与羌族杂居的称小月支。康居:古西域国名,东界乌孙,西连奄蔡,南连大月支,东南临大宛,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。胡:我国古代对北方、西方各族的泛称。“胡侯”即胡族首领。支富、康植:均为人名,不详。
⑲鸣条:又名高侯原,在今山西省运城市安邑镇北。相传商汤攻打夏桀,在此作战。
⑳牧野:在今河南省淇县西南。相传周武王大败商纣军队于此。㉑辅果:即智果,春秋时代晋国大夫。智宣子将确立儿子智瑶为继承人,智果提出不如由庶子智宵继承,否则智氏宗族必遭灭亡。智宣子不接受这个意见,于是智果改姓辅,后来智氏被消灭,辅果这一族得以保存。㉒微子:即商启,一名开,商纣的庶兄,封于微(今山东省梁山县西北),多次规谏纣王,不被采纳,于是出走。周武王推翻商朝时,他投降后被封于宋,建都商丘(在今河南省),辖境在今河南省东部及山东、江苏、安徽三省交界的地区。殷:即商朝。因商朝曾迁都于殷(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一带),故后人称商朝为殷。㉓项伯(?—前206),名缠,字伯,下相人,项羽的叔父。公元前206年,项羽率军四十万进驻鸿门(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),准备攻打刘邦,他连夜驰告刘邦谋士张良,并多方在项羽面前保护刘邦。汉朝建立后,赐姓刘氏,封射阳侯。
【翻译】
我听说天地之间的常理,赐福给仁德的人而降祸给奸邪的人;好事做得多的就必然兴旺,坏事做得多的就必然灭亡,这是古往今来的规律。所以商汤、周武推行德政而称王,夏桀、商纣极端残暴而灭亡。过去汉朝的国运中途衰微,法网宽疏以至放走奸凶,董卓制造的灾难,震动了京都地区。曹操趁此灾祸,窃据了朝廷大权,弄得全国残破,他心中没有君上。他的儿子曹丕这小贱人,竟敢僭越本分,盗取帝位,改朝换代并变更制度,继续进行凶险的勾当。就是在这个时候,国运暗淡,如果天下没有主宰的人,我汉家的帝业,就会遭到颠覆。
昭烈皇帝表现出明智的德性,光大周文王、武王的事业,顺应天地的运数,挺身而出去平定患难,来往各地,同人民商议并祈求鬼神启示,百姓都各尽所能地参与,亿万民众欢欣拥戴。他恭敬地执行上天降下的符命图谶,建立坛位和改换年号,庄严地继承帝王的统嗣,补救流弊和振兴颓势,恢复祖先的事业,隆重地接受统驭天下的大政,使其不致毁坠。可惜四方还未安定,他就过早地去世了。
我以幼小的年纪,继承了统治国家的大业,没有熟悉太保、太傅的教导,然而担负着祖宗留下的重任。现在天地四方都壅塞闭隔,国家受到破坏,我长期思考其中缘故,很想加以匡正补救,光大先人事业,尚未有所成就。我为此十分戒惧,所以早起夜睡,不敢自求安逸,经常要求生活俭约来弥补国家开支,使有无相济并致力农事来增加人民财富,授予方略和任用贤能来参与治理,断绝私欲和倾心致意来抚养将士。我想挥舞利剑向远方挺进,讨伐凶恶的敌人,战旗还未高举,而曹丕就死了,这就是所谓不用烧我的柴草而自行焚毁吧。那残余的丑类,又持续犯下弥天大罪,在中原地区暴戾横行,仗恃有军队而不肯归顺。
丞相诸葛亮宽弘刚毅,忠诚而有胆略,不顾自己而全心为国,先帝把天下大事委托给他,要他策励帮助我。现在我授予他指挥作战的重任,交付他专决行事的大权,统率步骑兵二十万之众,督领大军,恭敬地执行上天的讨伐,消除患难和平息叛逆。光复原来的京城,就在于这次出师了。
从前项籍带领一支强大的人马,占据州郡兼并土地,所追求的目标很大,但终于在垓下战败,死在东城,宗族也遭了灾,千年之后还为人耻笑,这都是所行不义,对上侵凌、对下暴虐的缘故。现在曹贼效法他干尽坏事,为上天和人间所怨恨,趁此时机应从速进军,以便凭借大汉火德之运和祖宗神灵的福佑,大军所到,必定胜利。
吴王孙权患难相助,秘密出兵和共同策划,牵制敌人后方。凉州各国君主派遣月支、康居族首领支富、康植等二十多人前来接受调度。大军北上,他们就准备带领兵马,奋勇地拿起武器作为先锋。上天的意旨既已下达,人力所能做的事情也已办到,军队精锐,声势浩大,必然所向无敌。
奉行王道的军队,出征讨伐不用苦战,因为它尊严而行正义,没有人敢抵抗。所以鸣条之战,商汤战败夏桀,士兵刀不沾血;牧野之战,武王伐纣,商朝人民反戈一击。现今旌旗在路,所过之处,也不想尽施兵力、任意用武。如果有能够改邪归正,以竹器盛食物,瓦壶盛饮料来迎接王师的,国家早有规定,按功劳大小封官受赏,各分等级。至于曹魏的宗族、支派、内外人士,如能看见利害、考虑顺逆的道理,前来投降的,都予以宽恕任用。从前辅果与智氏断绝亲属关系,因而得到保存宗族的福佑;微子离开殷国,项伯归顺汉朝,都获得被封为诸侯的奖赏。这是前代明显的例证。如果沉迷不悟,帮助叛逆,不遵守天子的命令,就要杀掉其妻子儿女,决不赦免。现在为了广泛宣示恩惠和威武,恩准饶恕归降的敌方主帅,慰问对方受到残害的人民。其他有关诏书、法律、条令,由丞相向天下公布,以称我的心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