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葛亮集

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思想家。他一生留下的作品不多,但《草庐对》、《出师表》、《诫子书》等却广为传颂。
出师表

【导读】

蜀汉后主建兴三年(225)秋,诸葛亮平定了南方的益州、永昌、牂牁、越嶲四郡(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及云南、贵州部分地区)的叛乱,解除了后顾之忧。经过一番休整,建兴五年(227)三月,他率领大军进驻汉中,准备北伐曹魏。由于后主刘禅暗弱无能,所以诸葛亮在出师之前,上表规劝,希望后主发扬先帝刘备的优良品德,尊贤纳谏,秉法持正。他推荐可以倚重的文武官员,提出惨痛的历史教训;同时说明出师的目的、任务,表白自己对蜀汉的无限忠诚和北定中原的坚定意志。虽然这次伐魏因马谡(sù)失守街亭(今甘肃省庄浪县东南)而未获成功,但本文措辞恳切周详,情深意厚,感染力极强,故为后代所传诵。

本文载于陈寿《三国志·蜀志·诸葛亮传》,标题为后人所加,始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《文选》。本文又称《前出师表》,以别于《后出师表》。

【原文】

先帝创业未半①,而中道崩殂,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②,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。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,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,盖追先帝之殊遇③,欲报之于陛下也。诚宜开张圣听,以光先帝遗德,恢弘志士之气④,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义,以塞忠谏之路也。宫中府中,俱为一体,陟罚臧否,不宜异同。若有作奸犯科,及为忠善者,宜付有司⑤,论其刑赏,以昭陛下平明之理,不宜偏私,使内外异法也。

侍中、侍郎郭攸之、费祎、董允等⑥,此皆良实,志虑忠纯,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⑦。愚以为宫中之事,事无大小,悉以咨之,然后施行,必能裨补阙漏,有所广益。将军向宠⑧,性行淑均⑨,晓畅军事,试用于昔日,先帝称之曰能,是以众议举宠为督⑩。愚以为营中之事,悉以咨之,必能使行陈和睦,优劣得所。亲贤臣,远小人,此先汉所以兴隆也⑪;亲小人,远贤臣,此后汉所以倾颓也⑫。先帝在时,每与臣论此事,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、灵也⑬。侍中、尚书、长史、参军⑭,此悉贞亮死节之臣,愿陛下亲之信之,则汉室之隆,可计日而待也。

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⑮,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。先帝不以臣卑鄙⑯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咨臣以当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。后值倾覆,受任于败军之际⑰,奉命于危难之间⑱,尔来二十有一年矣⑲!先帝知臣谨慎,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⑳。受命以来,夙夜忧叹,恐托付不效,以伤先帝之明,故五月渡泸㉑,深入不毛㉒。今南方已定㉓,兵甲已足,当奖率三军㉔,北定中原,庶竭驽钝㉕,攘除奸凶,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,此臣所以报先帝,而忠陛下之职分也。至于斟酌损益㉖,进尽忠言,则攸之、祎、允之任也。

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,不效则治臣之罪,以告先帝之灵。若无兴德之言,则责攸之、祎、允等之慢,以彰其咎。陛下亦宜自谋,以咨诹善道㉗,察纳雅言,深追先帝遗诏,臣不胜受恩感激!

今当远离,临表涕零,不知所言。

【注释】

①先帝创业未半:清仁宗嘉庆年间(1796—1820),胡克家重刻宋刊《文选》,此句前有“臣亮言”三字。先帝:即先主刘备。
②益州:此处指蜀汉。疲弊:人力疲劳、物力困乏。
③殊遇:指恩宠、信任而言。
④恢弘:发扬,振作。
⑤有司:古代设官分职,各有专司,因称官吏为有司。
⑥侍中:侍从皇帝左右,为应对顾问的官员。侍郎:即黄门侍郎,为宫廷近侍,传达诏命。郭攸之:字演长,南阳郡(郡治在今河南省南阳市)人,性素和顺,以才识知名于时。费祎(yī,?—253):字文伟,江夏郡 出师表 (méng,今河南省罗山县西南)人,初任蜀汉太子舍人,后主即位,迁黄门侍郎,改授昭信校尉,多次出使吴国。诸葛亮去世,任后军师,旋代蒋琬为尚书令,迁大将军,录尚书事。后在元旦宴会时,被魏国降人郭循刺死。董允(?—246):字休昭,南郡枝江市(在今湖北省)人,初任蜀汉太子舍人,后主即位,迁黄门侍郎,领虎贲中郎将。后主延熙六年(243)加辅国将军。次年,以侍中守尚书令,为大将军费祎副贰,对后主的过失能常加规劝。
⑦简拔:选拔。
⑧向宠(?—240):襄阳郡宜城(在今湖北省)人,初任蜀汉牙门将。吴蜀夷陵之战,刘备大败,惟向宠所部完整无损。后主时,封都亭侯,任中部督;后迁中领军,征汉嘉蛮时战死。
⑨淑均:善良公正。
⑩督:此处指中部督,负责统领都城的警卫部队。
⑪先汉:即前汉,西汉,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。
⑫后汉:即东汉,公元25年至220年。
⑬桓:东汉桓帝刘志,公元147年—167年在位。灵:东汉灵帝刘宏,公元168年—188年在位。他们在位时,信任宦官,政治腐败。
⑭侍中:此处指郭攸之、费祎。尚书:东汉时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,此处指陈震(?—235),字孝起,南阳郡人,蜀汉初期任汶山郡(郡治在今四川省汶川县西南)太守,后主时为尚书,迁尚书令。出使吴国,还,封城阳亭侯。长史:丞相府的属官。此处指张裔(?—230),字君嗣,蜀郡成都(在今四川省)人,蜀汉初期任巴郡太守、司金中郎将、益州郡太守。后主时,诸葛亮驻汉中,他以射声校尉领留府长史,后加辅汉将军。参军:将军府的重要幕僚,参谋军务。此处指蒋琬(?—246),字公琰(yǎn),零陵郡湘乡县(在今湖南省)人,随刘备入蜀,任广都(在今四川成都双流)长,为诸葛亮器重,后任丞相长史。诸葛亮伐魏,他负责军需供应。诸葛亮去世后,蜀汉不设丞相,他任大将军、录尚书事,主持政府事务,封安阳亭侯。
⑮南阳:郡名,汉朝辖境约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、内乡县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广水市、十堰市郧阳区之间的地区。诸葛亮耕读处,在今湖北襄阳市西郊隆中山东部。
⑯卑鄙:此处指地位低,见识浅。
⑰败军: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(208),曹操在当阳长坂击溃刘备的军队。
⑱奉命:指刘备被曹操打败,逃到夏口(今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区),诸葛亮被派往柴桑(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)向孙权求援。
⑲尔来:从那时以来。二十有一年:指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(207)刘备三顾草庐访问诸葛亮,到蜀汉后主建兴五年(227)诸葛亮上表出师北伐,前后共二十一年。
⑳大事:重大事情。此处指蜀汉章武三年(223),刘备在永安(今重庆市奉节县东)病危,嘱托诸葛亮辅助刘禅,讨魏兴汉。㉑渡泸:泸水又名泸江水,指今雅砻(lóng)江下游及金沙江与雅砻江会合后的一段河流。后主建兴元年(223),蜀汉南方四郡先后发生叛乱。建兴三年(225)三月,诸葛亮率师出征,在盛暑五月冒着致病的瘴气强渡泸水。㉒不毛:不生长草木五谷,指最荒瘠或未开辟的地方。㉓已定:指后主建兴三年秋,诸葛亮平定了蜀汉南方的益州、永昌、牂牁、越嶲等地的叛乱。㉔三军:古代天子建立六军,诸侯建立三军。此处作“全军”解。㉕驽钝:比喻才能平庸。㉖损益:增减,兴革。㉗咨诹(zōu):询问征求。

【翻译】

先帝创立大业还未完成一半,就中途去世,现在天下分裂为三部分,我们蜀国处境疲顿困乏,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。然而侍从护卫的臣子,在朝廷内毫不怠惰;忠诚有志的将士,在外奋不顾身;这是他们追念先帝对自己的特殊知遇,想向陛下报效啊。因此陛下应该广泛听取意见,发扬先帝的优良品德,振奋有志之士的报国精神,不应随便看轻自己,言谈违背义理,堵塞了臣下尽忠劝告的道路。宫廷和相府的官员,都是一个整体,奖惩褒贬,不应标准有别。如有作恶犯法,以及尽忠立功的,都应交给有关主管官员,评定并对他们惩罚或奖赏,用以显示陛下办事公平严明,不应偏袒护私,弄到宫廷和相府的法令不统一。

侍中郭攸之、费祎和侍郎董允等,都是善良诚实的人,志向和思想忠贞纯正,所以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。我认为宫廷的事情,不论大小,都应该同他们商量,然后实施执行,这样定能对缺点和疏忽有所补救,得到很好的效果。将军向宠,品性和处事善良公平,精通用兵打仗,以前任职时经过考验,先帝称赞他能干,所以大家商量推荐他为中部督。我认为军营的事情,都要同他商量,这样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,强弱调配各得其所。亲近贤臣,疏远小人,这是前汉兴旺昌盛的原因;亲近小人,疏远贤臣,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。先帝在世的时候,每次同我谈论这些事,没有一次不为桓帝、灵帝的表现而惋惜痛心。侍中郭攸之和费祎、尚书陈震、长史张裔、参军蒋琬,这些都是忠诚贤良、坚守节操的臣子,希望陛下亲近信任他们,那么汉朝的兴隆,就为时不远了。

我原是一个平民,亲身在南阳耕种,只图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,不想向诸侯求得称扬荐拔。先帝不认为我身世低微,竟降低身份委屈自己,三次到草庐来探访我,向我征询当前的天下大事,这使我受到感动而振奋起来,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。后来遭受挫折,在战败之时接到委任,在危难之中执行使命,从那时以来有二十一年了!先帝知道我恭谨慎重,所以在去世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。我接受任命以来,日夜忧虑叹息,担心先帝委托的事情没有做好,有损于先帝的英明,所以在盛暑五月强渡泸水,深入荒远地区。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,兵员武器已经充足,应当奖励和统率全军,北进平定中原,尽我凡庸的才能,消灭邪恶的敌人,复兴汉家的朝廷,回到原来的都城,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,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。至于考虑兴废改革,进献忠诚建议,那就是郭攸之、费祎、董允的责任了。

希望陛下能委托我进行讨伐奸贼、复兴汉朝的事业,事业没有成效就惩办我的罪过,用以禀告先帝的在天之灵。如果没有规劝陛下发扬圣德的言论,那就责罚郭攸之、费祎、董允等人的怠惰,宣布他们的过失。陛下也应该多加思考,征求治国的良好办法,明察并采纳正确意见,当我殷切追念先帝临去世时的诏命,更觉得自己深受大恩而感激不尽。

现值远行告别之际,我面对奏表热泪纵横,真不知说了些什么。

上一篇:南征表
下一篇:后出师表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加载中...
正在加载更多评论...
已加载全部评论
© 2017- 5000yan.com | 鄂ICP备13017733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