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导读】
蜀汉后主建兴六年(228)秋,魏明帝曹叡(ruì)派曹休、司马懿、贾逵分兵三路,攻打吴国。吴主孙权命陆逊率领诸将迎击,在石亭(今安徽省安庆市附近)大败曹休。诸葛亮认为曹魏关中地区虚弱,便在这年十二月统率大军,经散关(即大散关,在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)围攻陈仓(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)。由于这年春季,马谡在街亭战败,蜀汉有人对此次出兵表示怀疑,因而诸葛亮于十一月上表后主刘禅,强调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。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,岂可坐而待亡!并列举事实,说明成败利钝很难预料,只有“鞠躬尽力,死而后已”。这次出师后来因粮尽而退兵。
本文载于陈寿《三国志·蜀志·诸葛亮传》裴松之注文,引自晋朝习凿齿《汉晋春秋》。裴松之解释说:“此《表》,亮《集》所无,出张俨《默记》。”张俨是吴国大鸿胪,故后人疑为伪作。有关论点可参阅卢弼《三国志集解》。
【原文】
先帝虑汉、贼不两立①,王业不偏安,故托臣以讨贼也。以先帝之明,量臣之才,故知臣伐贼,才弱敌强也。然不伐贼,王业亦亡;惟坐待亡,孰与伐之?是故托臣而弗疑也。
臣受命之日,寝不安席,食不甘味,思惟北征,宜先入南,故五月渡泸,深入不毛,并日而食。臣非不自惜也,顾王业不得偏全于蜀都,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,而议者谓为非计。今贼适疲于西②,又务于东③,兵法乘劳,此进趋之时也。谨陈其事如左:
高帝明并日月④,谋臣渊深,然涉险被创,危然后安。今陛下未及高帝,谋臣不如良、平⑤,而欲以长计取胜,坐定天下,此臣之未解一也。
刘繇、王朗⑥,各据州郡,论安言计,动引圣人,群疑满腹,众难塞胸,今岁不战,明年不征,使孙策坐大⑦,遂并江东,此臣之未解二也。
曹操智计殊绝于人,其用兵也,仿佛孙、吴⑧,然困于南阳⑨,险于乌巢⑩,危于祁连⑪,逼于黎阳⑫,几败北山⑬,殆死潼关⑭,然后伪定一时耳。况臣才弱,而欲以不危而定之,此臣之未解三也。
曹操五攻昌霸不下⑮,四越巢湖不成⑯,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⑰,委夏侯而夏侯败亡⑱。先帝每称操为能,犹有此失,况臣驽下,何能必胜?此臣之未解四也。
自臣到汉中,中间期年耳⑲,然丧赵云、阳群、马玉、阎芝、丁立、白寿、刘郃、邓铜等及曲长、屯将七十余人⑳,突将、无前、
叟、青羌、散骑、武骑一千余人㉑,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,非一州之所有。若复数年,则损三分之二也,当何以图敌?此臣之未解五也。
今民穷兵疲,而事不可息。事不可息,则住与行劳费正等。而不及今图之,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,此臣之未解六也。
夫难平者,事也。昔先帝败军于楚㉒,当此时,曹操拊手,谓天下以定。然后先帝东连吴、越㉓,西取巴、蜀㉔,举兵北征㉕,夏侯授首㉖,此操之失计,而汉事将成也。然后吴更违盟㉗,关羽毁败㉘,秭归蹉跌㉙,曹丕称帝。凡事如是,难可逆见。臣鞠躬尽力,死而后已。至于成败利钝,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。
【注释】
①汉:指蜀汉。贼:指曹魏。
②西:指蜀汉后主建兴六年(228)初,诸葛亮进攻祁山(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),魏国西部的南安、天水、安定三郡(均在今甘肃省东部)叛魏附汉,关中震动。
③东:指建兴六年八月,吴国陆逊在魏国东南境的石亭击溃曹休。
④高帝:即刘邦。
⑤良:张良(?—前186),字子房,相传为城父(今河南省郏县东)人,韩国贵族后代,刘邦的重要谋士,曾劝刘邦不立六国后代,联合英布、彭越,重用韩信,追击项羽,都得到采用,汉朝建立后封留侯。平:陈平(?—前178),阳武(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)人,刘邦的重要谋士,曾建议用反间计使项羽去掉谋士范增,以爵位笼络韩信。汉朝建立后封曲逆侯,惠帝、吕后时任丞相,因诸吕专权,不理政务,吕后死,与周勃定计诛杀吕产、吕禄等,迎立文帝,任丞相。
⑥刘繇(yóu):字正礼,东莱郡牟平县(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)人,东汉末年任扬州(州治在今安徽省合肥市)刺史,受袁术威胁,移驻曲阿(今江苏省丹阳市),后为孙策所破,逃奔丹徒县(今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),转往彭泽(今江西省湖口县东),又与笮(zé)融互相攻战,不久病死。王朗:字景兴,东海郡(郡治在今山东省剡城西南)人。东汉末年任会稽郡太守,为孙策所逐,浮海至东冶(今福建省福州市),在孙策追击下投降,后北归曹操,任谏议大夫、参司空军事。魏明帝时任司徒,封兰陵侯。
⑦孙策(175—200):字伯符,吴郡富春(今浙江杭州富阳区)人。孙坚长子,汉献帝兴平二年(195),其父战死,于是依附袁术,后收领其父残部,占据江东地区,曹操任其为讨逆将军,封吴侯。后在出猎时被人行刺,重伤而死。
⑧孙:孙膑,战国时代齐国阿(今山东阳谷县东北)人,孙武的后代,曾任齐威王军师,协助齐将田忌大败魏军于桂陵(今河南省长垣市西,一说在今山东省菏泽市东北)、马陵(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南,一说在今山东省莘县西南)。著有《孙膑兵法》。吴:吴起(?—前381),战国时代卫国左氏(今山东省曹县北)人,初任鲁将,继任魏将,屡立战功。魏文侯死,遭到陷害,逃往楚国,任令尹,辅佐楚悼王变法图强。楚悼王死,被贵族杀害。所著兵法四十八篇已佚,今本《吴子》六篇为后人伪托。
⑨“困于”句:指汉献帝建安二年(197),曹操与张绣在南阳郡宛(今河南省南阳市)作战,曹操为流矢所中,其长子曹昂等战死。
⑩“险于”句:指建安五年(200),袁绍与曹操在官渡(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)对抗,曹军军粮告缺,形势十分危急,后用许攸偷袭袁军屯粮重地乌巢(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南)之计才转危为安。
⑪“危于”句:指建安九年(204),曹操围攻邺(今河南省磁县东南),袁尚前来救援,曹操击破之,袁尚退保祁山,曹操再次攻邺,几乎被袁尚守将审配的伏兵射中。
⑫“逼于”句:指建安七年(202),袁绍病故,其子袁谭、袁尚屯兵黎阳(今河南省浚县境),曹操进攻,谭、尚固守。相持半年,未能攻下。
⑬“几败”句:指建安二十年(215),曹操进攻张鲁,在今陕西省勉县阳平关附近北山,伤亡甚多。一说北山即白狼山(今辽宁省凌源市东南),建安十二年(207)八月,曹操北征乌桓,在白狼山瞭望敌情,突然遭遇众多敌兵的攻击。
⑭“殆死”句:指建安十六年(221),曹操进攻马超、韩遂,在潼关(今陕西省潼关县境)准备渡河,马超率领步、骑兵一万多人突然来到,曹操急忙上船,马超的追兵矢下如雨,曹操几乎被射死。
⑮昌霸:即昌豨,建安四年(199),昌霸背叛曹操,依附刘备,曹操屡攻不下。
⑯巢湖:在今安徽省合肥市南部。孙权多次围攻合肥曹军,曹军则多次从巢湖进攻孙权。从公元208年—217年,经历了四次大战役,曹军始终未能越过巢湖。
⑰李服:应是王服。建安四年,汉献帝亲信车骑将军董承、将军吴子兰和王服、刘备等谋杀曹操,次年事泄,除刘备外,余人被害。
⑱夏侯:夏侯渊(?—219),字妙才,谯人。从曹操起兵,建安二十年(225)任征西将军,驻守汉中,后为刘备部将黄忠击杀。
⑲期年:一整年。
⑳赵云(?—229):字子龙,常山郡真定(今河北省正定县南)人,初从公孙瓒,后归刘备,曹操进军荆州,刘备在当阳战败,他极力护救甘夫人和刘禅,以数十骑抵御曹军,被誉为“一身是胆”。刘备平定益州,授翊军将军。后主时封永昌侯,迁镇东将军。诸葛亮上《后出师表》时尚健在,故成为后人认为《后出师表》是伪作的证据之一。阳群、马玉:生平不详。阎芝:刘备时曾任巴郡(郡治在今四川省阆中市)太守。丁立、白寿、刘郃、邓铜:生平不详。曲长:部曲的首领。屯将:屯兵的将官。㉑突将:冲锋的将士。无前:先锋的将士。
(cóng)叟、青羌:均为当时蜀汉军队中的西南少数民族将士。散骑、武骑:骑兵的名称。㉒败军于楚: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(208),刘备在当阳战败,此地古属楚国。㉓“东连”句:指建安十三年,刘备联合孙权击败曹操。孙权辖区古为吴、越之地。㉔“西取”句:指建安十六年(211),刘备率兵进入益州。公元214年,攻占成都。益州古为巴、蜀之地。㉕北征:建安二十二年(217),刘备率军北驻汉中,进攻曹操部将夏侯渊。㉖夏侯:指夏侯渊。授首:被杀。㉗违盟:建安二十四年(219),孙权采纳吕蒙的计谋,袭取荆州,击杀关羽父子,破坏了吴、蜀间的盟好关系。㉘关羽(?—219):字云长,河东郡解县(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)人,从刘备起兵。建安五年(200)与曹操作战被俘,曾为曹操击杀袁绍大将颜良,封汉寿亭侯。其后复归刘备,建安十九年(214)镇守荆州,任前将军。建安二十四年(219)在樊城(今湖北省襄阳市)围攻曹操部将曹仁,后方空虚,孙权乘机偷袭,他兵败被杀。㉙秭(zǐ)归:今湖北省宜昌市北。刘备忿恨孙权袭杀关羽,于蜀汉章武元年(221)兴师伐吴,在夷陵之战失败后退驻秭归。
【翻译】
先帝考虑汉朝和曹贼势不两立,要复兴帝王的事业就不能安然偏处一隅,所以委托我征讨曹贼。以先帝的英明,量度我的才能,本来就知道我去讨伐曹贼,才能薄弱而敌人强大。但是不讨伐曹贼,帝王的事业也会失败;与其坐着等待失败,何如起而讨伐敌人?所以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这事委托给我。
我接受任命的时候,睡不安宁,食不知味,考虑向北出征,应先平定南方,所以在五月强渡泸水,深入荒远地区,两天只吃一日的粮食。我并非不爱惜自己,但是帝王的事业不能偏安于蜀地,所以冒着危险困难去奉行先帝遗诏的旨意,可是议论者却认为这不是上策。现在曹贼正困顿于西境,又要致力于东方,兵法认为要趁敌人劳累时进攻,这正是赶快出师的机会。我恭敬地把有关事项陈述如下:
高帝的英明可同日月相比,他的谋臣见识渊博、思虑深远,但仍要经历艰险承受挫折,然后才能转危为安。现在陛下不如高帝,谋臣不如张良、陈平,可是却想用长期相持的策略来取胜敌人,坐待天下平定,这是我对非议北伐所不理解的第一点。
刘繇、王朗,各自占据州、郡,谈论安危和商议计策,动辄引用圣人的观点,大家顾虑满腹,众人疑难填胸,今年不作战,明年不出征,这使孙策安然地强大,因而吞并了江东地区,这是我对非议北伐所不理解的第二点。
曹操的智谋远远超过别人,他指挥军队,好像孙膑、吴起,但是在南阳遭困,在乌巢蒙险,在祁连遇危,在黎阳受迫,在北山几乎战败,在潼关险些丧命,然后才得僭称尊号于一时罢了。何况我的才能薄弱,却想不经历艰危而能平定天下,这是我对非议北伐所不理解的第三点。
曹操五次攻打昌霸不能取胜,四次强渡巢湖没有成功,任用李服而李服图谋他,委任夏侯渊而夏侯渊兵败身亡。先帝经常称赞曹操能干,但他还有这些失败,何况我才能低劣,怎能一定得胜呢?这是我对非议北伐所不理解的第四点。
自从我来到汉中,这其间有一年了,可是死了赵云、阳群、马玉、阎芝、丁立、白寿、刘郃、邓铜等将领和曲长、屯将七十多人,突将、无前、
叟、青羌、散骑、武骑一千多人,这都是数十年内聚集的各处精锐力量,不是一州之地所能具有的。如果再过数年,就会损失三分之二,那时该如何去对付敌人?这是我对非议北伐所不理解的第五点。
现在人民穷困、士兵疲劳,但战事又不能停止。既然战事不能停,那么驻防与进攻所耗费的劳力、费用都一样。如果不趁现在去图谋敌人,而竟想用一个州的地方去和曹贼长久相持,这是我对非议北伐所不理解的第六点。
世事很难评断。从前先帝曾在当阳战败,那时候,曹操拍手高兴,认为天下已是他的了。但后来先帝向东联络孙权,向西攻取益州,出师向北征伐,斩了夏侯渊,这正是因曹操失算而复兴汉朝的事业将要成功之时。但后来孙吴违背盟约,关羽战败遇害,先帝秭归受挫,曹丕妄称帝号。事情往往就是这样,很难料测。我只有恭敬谨慎地竭尽力量,到死方休。至于事业的成功失败、顺利困难,那就不是我的才智可以预见的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