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导读】
对于犯罪分子必须依法惩办,否则社会不能安宁,人民身受其害,政权的巩固也会被影响。如果不问情由地赦免罪人,犯罪分子将因侥幸心理而肆无忌惮。诸葛亮任丞相时,有人提出他不赦免罪人,他对此作了正确的回答。
本文载于陈寿《三国志·蜀志·后主传》裴松之注文,引自晋朝常璩《华阳国志》。
【原文】
治世以大德,不以小惠,故匡衡、吴汉不愿为赦①。先帝亦言②,吾周旋陈元方、郑康成间③,每见启告,治乱之道悉矣,曾不语赦也。若刘景升、季玉父子④,岁岁赦宥⑤,何益于治!
【注释】
①匡衡:字稚圭,东海郡承县(今山东省枣庄市)人。汉元帝、成帝时任丞相,封乐安侯。他曾上疏元帝:“大赦之后,奸邪不为衰止,今日大赦,明日犯法。”他认为赦免罪人对施政没有好处。吴汉:字子颜(?—44),南阳郡宛县(今河南省南阳市)人。刘秀起兵时任偏将军,战功很多。东汉政权建立后,任大司马,封广平侯。病危时,东汉光武帝刘秀征求他的意见,他说:“臣愚,无所知识,唯愿陛下慎无赦而已。”②先帝:即刘备。
③陈元方:名纪,颍川郡许县(今河南省许昌市东)人。汉献帝时曾任尚书令、大鸿胪。郑康成:名玄(127—200),北海郡高密县(今山东省高密市西)人,东汉经学大师,著述甚多,在整理我国古代文献上颇有贡献。
④刘景升:即刘表。刘季玉:即刘璋。
⑤宥(yòu):宽容,饶恕,原谅。
【翻译】
治理国事要用大恩大德,不用小恩小惠,所以匡衡、吴汉不主张宽赦罪人。先帝也说过:“我从前同陈纪、郑玄等人来往,经常得到他们的启发教导,关于治理乱世的道理他们讲得很详尽,但未曾谈到大赦罪人的事。”像刘表、刘璋父子那样,年年宽赦罪人,对治国有什么好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