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葛亮集

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思想家。他一生留下的作品不多,但《草庐对》、《出师表》、《诫子书》等却广为传颂。
作木牛流马法

【导读】

蜀汉北伐曹魏,要越过川北陕南山区,运输十分不便,所以作战常因粮尽退兵,劳师无功。史称诸葛亮“长于巧思”,他必然要改进运输工具。后主建兴九年(231)出兵祁山时,用“木牛”运输军粮;建兴十二年(234)出兵武功五丈原时,用“流马”运输军粮。范文澜《中国通史简编》说,“木牛是一种人力独轮车”;“流马是改良的木牛,‘前后四脚’,即人力四轮车”。其具体制作技术今已失传。

本文载于陈寿《三国志·蜀志·诸葛亮传》裴松之注文,引自《诸葛亮集》。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胡三省注文引《诸葛亮集》,关于“流马”的记述与裴松之引文多有不同,且文内个别地方难以理解,有人认为其中可能存在脱衍或讹误,故“流马”部分略去不选译。

【原文】

木牛者,方腹,曲头,一脚四足①,头入领中②,舌著于腹③。载多而行少,宜可大用,不可小使;特行者数十里,群行者二十里也。曲者为牛头,双者为牛脚,横者为牛领,转者为牛足④,覆者为牛背⑤,方者为牛腹,垂者为牛舌,曲者为牛肋⑥,刻者为牛齿,立者为牛角,细者为牛鞅⑦,摄者为牛鞦轴⑧。牛仰双辕⑨,人行六尺⑩,牛行四步。载一岁粮,日行二十里,而人不大劳。

【注释】

①脚:据范文澜解释是车轮。四足:据范文澜解释是车旁前后的四条支柱。
②领:颈。
③舌:木牛的刹车装置。腹:这里当是车厢。
④牛足:范文澜认为应是牛脚,即车轮。
⑤牛背:这里当是车厢上的盖板或其他覆盖物。
⑥牛肋:原义是牛的胸部两旁长条形骨,这里当是加固车厢两侧的木条。
⑦牛鞅:原义为牛牵引时驾在牛脖子上的工具。
⑧鞦:原义为套车时络在牲畜尾部的革带。轴:圆杆。
⑨辕:原义为车前驾牲畜的两条直木或曲木。
⑩六尺:古代以六尺为一步。

【翻译】

木牛,腹部方形,头部弯曲,一个车轮四条支柱,头可缩入颈部,舌附在腹部。装载多而行动慢,适合运输大量物资,不宜少量运载;单独行走一天数十里,成群行走一天二十里。曲形的是牛头,一对支柱是牛脚,横木是牛颈,转动的车轮是牛足,覆盖的是牛背,方形的是牛腹,垂下的是牛舌,弯曲的是牛肋,有刻痕的是牛齿,竖立的是牛角,细小的皮绳是牛鞅,牵引用的是牛鞦轴。牛上有两条辕木,人走一步,轮转四次。可装载一人一年的用粮,每天走二十里,人不会太劳苦。

上一篇:八阵图法
下一篇:师徒远涉帖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加载中...
正在加载更多评论...
已加载全部评论
© 2017- 5000yan.com | 鄂ICP备13017733号-10